您的当前位置:全部分类 > 图书 > 自然科学 > 生物科学 > 生物工程学(生物技术)
-
出版社:重庆
-
ISBN:9787229076214
-
作者:(英)查理·达尔文|译者:何滟
-
页数:407
-
出版日期:2014-09-01
-
印刷日期:2014-09-01
-
包装:平装
-
开本:16开
-
版次:3
-
印次:10
-
字数:450千字
-
查理·达尔文著的《物种起源》全面考察遗传、变异与选择的力量,揭示所有物种的演进规律,提出以自然选择、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学说,是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划时代著作。
本书语言平实,拥有自然科学**的精准与谨严。本书所包含的观点,不但妙趣横生,还为我们展开了一场场头脑风暴。同时,书中配以百余幅精美插图,使您在阅读时轻松愉快;新颖的编排模式、独特的体例及全彩制作,将为您展开一场视觉盛宴。
-
在《物种起源》一书中,查理·达尔文重点阐述
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
论思想,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、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
物进化学说。《物种起源》的问世,第一次将生物学
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,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
学说。它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,
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。同时,它为
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、独特的思维空间,为现代
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-
前言
自序
导读
第1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
导致变异的各种原因
相关变异
遗传
家养状况下变异的性状
家养状况下的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
各类家鸽的差异和起源
古代所遵循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
已知的无意识选择
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
第2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
变异性
个体间的不同
可疑的物种
范围广的、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*多
大属物种的变异多于小属物种
大属物种之间的关系受地域限定
第3章 生存竞争
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有关
生物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
抑制增长的性质
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复杂关系
同种个体间和变种间生存的斗争*剧烈
第4章 自然选择
自然选择
性选择
自然选择作用的例证
个体之间的杂交
自然选择所具备的几大有利条件
自然选择所导致的灭*
性状分歧
自然选择经由性状的分歧和灭*发生作用
论生物体质倾向的进步及其程度
性状趋于相同
本章重点
第5章 变异法则
改变了的外界条件的效果
使用与废止的效果
环境适应性
与成长有关的变异
与生长有关的补偿和节 约
低等动物*容易发生变异
物种的异常发达部位*容易发生高度变异
物种在性状方面比属*容易发生变异
第二性征*容易发生变异
物种的相似变异性
本章重点
第6章 自然选择学说的难点与异议
关于学说上的难点
关于过渡变种的**不存在或极少存在
对特殊生物变异过程的讨论
完善且复杂的器官
过渡的方式
自然选择学说中的重大难题
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不太重要的器官
所谓“功利说”的真实性
统一法则和生存条件法则
关于物种寿命的异议
勃龙的几个异议
关于植物的一些异议
关于反对我的各种异议
本章重点
第7章 本能
本能与习性的对比
家养动物的本能
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本能
关于中性昆虫或不育昆虫
本章重点
第8章 杂交和**
**次杂交后的不育性以及**后代不育性的区别
物种不育性的差异
对**次杂交和**不育性起支配作用的法则
导致**次杂交不育性和**不育性的原因
交互的二型性和三型性
杂交变种及其后代的能育性并非普遍现象
**与混种在非能育性方面的比较
本章重点
第9章 关于地质记录的不**性
从沉积的速度和剥蚀的范围来推算时间的过程
古生物学标本的匮乏
所有地质层中都缺少大量的中间变种
全群近似物种的突然出现
近似物种群在已知化石层的*底层突然出现
**0章 关于生物的地质演替
生物地质演替总论
关于物种的灭*
**物种几乎在同时发生变化
灭*物种与现存物种的亲缘关系
古代生物类型与现存生物类型的对比
第三纪末期所出现的同一地域内的相同模式的演替
前章 和本章重点
**1章 地理分布
总述生物的分布情况
壁垒的重要性
处于同一大陆上的生物的亲缘关系
假想中的创造之单一中心
散布的手段依靠气候变化和陆地的水平高度差
物种在冰河时期中的散布
南北半球的冰河交替
**2章 具有亲缘关系的物种的分类
生物之群下有群
分类的规则及具有分类价值的性状
其他一些分类要素
血统分类
同功相似
复杂、普通且呈辐射性的亲缘关系
灭*把生物群分开并决定其界限
胚胎学中的一些法则及原理
对胚胎学中一些问题的解释
残迹的、萎缩的和不发育的器官
本章重点
结论
结论
达尔文年表
-
当我们对古老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同一变种
个体或亚变种个体进行观察时,*能引起我们注意的
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。比起自然状况下的任何物种
或变种,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。在我们对二
者的差异进行观察和研究之后,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
论:此等变异性来自于二者不同的生活环境。
除此之外,我认为安德鲁·奈特所发表的一些观
点也是可能的。他认为,这种变异性与食物过剩有着
某种关系。事实也表明,生物必须在新的条件下繁衍
数代后,才能引发数量可观的变异。一旦生物的组织
结构开始变异,它们之后的许多代将会继续变异。迄
今为止,还没有发生过变异生物因受到培育而停止变
异的情况。*古老的栽培植物,例如小麦,至今还常
常产生出新变种;*古老的家养动物,例如狗,至今
还在迅速地改进或变异。
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之后,我所能得
出的结论是生活条件显然对物种发生了两种作用:一
种是直接作用于物种的整个构造或其中一部分;另一
种是间接地作用于物种的生殖系统。对于前者,综合
魏斯曼教授近日提出的主张和我在《家养状况下的变
异》中的判断,它源于两个因素:生物的本性和条件
的性质。生物的本性相较*重要。因为就观察判断来
说,在不同的条件下,物种有时也会发生几乎相近的
变异;而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,却能发生几乎不同的
变异。这些影响对于其后代,有可能是一定的,有可
能是不定的。当在几个世代中都生长着某些固定或相
似条件下的个体,其所有后代或*大多数后代都按照
相同的方式发生变异,那么这些影响就是一定的。但
是对这样一个在确定程度下诱发出来的变化范围,要
下任何结论都很困难。然而对它们许多细微变化的成
因,却是毋庸置疑的,例如动物的大小取决于其食量
,动物的颜色取决于食物的性质,而皮肤和皮毛的厚
度则大多取决于气候。鸡羽毛的每一次变异,都必然
存在有效的原因。在经历许多代后,如果相同的原因
依旧作用在许多个体上,那么,也许所有个体都会按
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异。我们只需将少量制造树瘿的昆
虫毒液注入植物体内,就会产生复杂而异常的树瘿。
这一事实说明:如果植物树液的性质发生了化学变化
,便会产生让人惊奇不已的改变。
将不定的变异性与一定的变异性进行比较,前者
往往是改变了的条件的*普通结果。同时,在家养物
种的形成上,不定变异性起着*加重要的作用。我们
从无数的微小特征中看到了不定变异性,这些微小特
征帮助我们将同一物种内的各个个体区分开来,这些
特征不能看作是由亲代或*远代的祖先遗传下来的。
我们还会发现,同一果实内的幼体,以及从同一颗种
子所生长出来的两棵幼苗,彼此之间也可能出现巨大
的差异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在同一个地方,在用非
常相似的食物饲养的数百万个体中,也常常会出现被
我们称作畸形的**明显的构造差异,但是畸形和比
较微小的变异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。无论这些
变化是多么微细抑或显著,所有这些构造上的变化都
会出现在生活在一起的许多个体中,这些变化都可以
被认为是在生活条件作用下每一个体所受到的不定效
果。不同的人对寒冷的反应不同,因为身体状况或体
质的不同,他们要么会咳嗽,要么会感冒,要么得风
湿病,要么引起一些器质性病变。
至于生活条件对物种的生殖系统所起的间接作用
,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,我们可以这样推论出导致变
异产生的原因:**,因为生殖系统对于一切外界条
件的变化都极为敏感;第二,正如开洛鲁德等所说的
那样,是因为不同物种杂交所产生的变异与植物和动
物被栽培和饲养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异是相
似的。许多事实表明,对于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极轻
微的变化,生殖系统都会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。我们
知道,没有什么能比驯服一只动物*容易了,同时也
几乎没有什么能比让一只被圈养的动物自由地繁殖*
困难的了,虽然在一般情况下,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
混居在一起,但要它们自由地繁殖还是**困难。甚
至不乏一些生活在本土的动物,虽然没有受到封闭的
圈养,却仍然无法繁殖!如果将这一现象笼统地归结于
物种的本能受到了损害,是极不科学的。在此,我想
将圈养动物的奇妙的生殖法则展示给大家——以来自
热带的食肉动物为例。这些食肉动物在英国本土封闭
的环境之下自由地繁殖,但熊类家族除外;肉食性鸟
类几乎没有例外地繁殖困难,它们很难产下受过精的
蛋。那些外来植物同一些不能繁育的杂交植物一样,
其花粉是**没有价值的。一方面,我们可以看到被
驯化的动物和植物**虚弱多病,但繁育力却极强;
另一方面,虽然我们看到来自自然状态下的个体的崽
能被**地驯化,而且大多身体健康、寿命长(在这方
面我能给出大量的例子),但它们的生殖系统却在无形
中被破坏,失去了正常功能。所以,当封闭状态下所
繁殖的后代,与其双亲不尽相像时,我们也不必惊疑
,因为它的生殖系统有可能受到影响和改变。再补充
一下,当某些生物体在封闭状态下能**自由地繁殖
,便表明它们的繁殖系统并没有因封闭而受到影响。
由此可见,一些动物和植物是经受得住家养或栽培的
,而且它们的变异**轻微,甚至不如在自然环境下
的变异多。
一些博物学者认为,一切变异都离不开性生殖的
作用,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的。我在另一著作中为被
园艺家称作“芽变植物”的东西作了一个长表。这类
植物我在前文中也有所提及。它会突然生出一个芽,
与同株的其他芽明显不同,具有新的性状,我们称之
为芽的变异,可用嫁接法、种子法、插枝法等来繁殖
。在自然状况下,这种“芽变”很少发生,但在栽培
状况下却并不那么罕见。既然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株
树上,能从多年来所生长出来的数千个芽中突然长出
一个具有新性状的芽,而且,既然不同条件、不同树
上的芽有时也会产生几乎相同的变种;那么我们可以
肯定的一点是,在决定每一变异的特殊类型上,生活
条件的直接作用与生殖、生长、遗传法则等因素相比
较,显得多么的不重要。
P2-4